随着各行业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数字化平台及各类技术资源提升运营效率,推动业务创新。在此背景下,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已达3.9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彰显了信息技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软件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常常面临开发成本超出预算、交付周期延长以及产品质量波动较大等挑战。如何实现更高效的管理,特别是对项目成本进行科学、精准的预测与控制,已成为当前软件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中的关键议题。
国际上对软件成本估算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系统地开展相关探索。与传统工程项目的成本构成不同,软件项目的成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受开发模式、技术架构、团队经验、需求变更频率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专业复杂性。尽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仍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统一评估规范。在实际应用中,软件成本估算常采用以下几种典型方法:
功能点评估法:通过需求分析,对软件项目中与功能相关的关键要素进行量化评估,以功能点作为衡量软件规模的基本单位,从而实现对软件开发工作量、成本及进度的科学估算。
代码行评估法:通过统计软件项目源代码的总行数来衡量软件规模,是一种在项目结束后用于评估工作量和复杂度的常用方法。
类比评估法:通过将当前项目与以往类似的历史项目在软件应用领域、系统复杂度及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断出当前项目可能所需的成本与进度。该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在技术背景、开发目标和执行环境等方面与过往项目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新项目,能够有效提高估算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专家判断法:依托软件评估领域专业人员的经验与知识进行项目规模或成本的预测与评分,特别适用于项目初期的规划与准备阶段。
随着软件项目复杂性的持续提升以及复用技术的日益成熟,传统依赖人工经验或代码行统计来估算软件成本的方式已难以准确反映现代软件项目的实际投入。致同依托功能点评估方法,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实现科学化的成本管理。IFPUG(国际功能点用户组)提出的功能点分析法,自诞生以来广受全球范围内众多企业和机构的认可,已成为当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软件规模与成本评估标准之一。
该方法将软件系统划分为数据功能(如外部数据文件)与事务功能(如外部输入、输出、查询)两大核心类别,能够贯穿软件全生命周期进行精准评估——从最初的业务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到开发实现、测试验证,直至后期的运维与升级,实现对软件规模与资源投入的全程量化。相较于传统方法,功能点评估更加客观、可复现,有效提升了成本估算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项目规划与资源调配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致同依据软件项目的具体需求与类型,科学评估各类输入、输出、查询、逻辑处理及接口的数目与属性,通过加权分析精准测算软件规模,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从启动初期阶段即开始应用
2. 从用户视角评估软件系统的功能实现能力
3. 适用于新项目立项、二次开发及系统维护等各类场景
4. 度量与技术实现解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