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客堂

了解最新评估知识

收益法在游戏版权估值中的运用

#评估客堂 ·2025-10-09 08:15:09
纵观游戏产业发展历程,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形成于20世纪末,起步
回望游戏产业的发展轨迹,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虽萌芽于20世纪末,起步相对较晚,但凭借强劲的创新动力与庞大的用户基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伽马数据的统计,2000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仅约3000万元;而到2022年,市场规模已攀升至2659亿元。短短二十多年间,中国游戏产业从最初的几千万规模跃升至数千亿量级,实现了近万倍的增长,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与活力。

随着产业的迅猛崛起,游戏用户群体也经历了爆炸式增长,用户人数从2000年的1500万激增至2022年的6.64亿,持续保持稳健扩容态势。数据显示,作为新兴力量的游戏产业,如今已实现对国内电影、电视娱乐、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学等传统娱乐形式的超越,不仅在市场规模上占据领先地位,更稳居互联网娱乐生态的核心位置,成为推动数字文化消费的关键引擎。
作为一项具有商业价值的经营性无形资产,游戏作品的著作权其经济潜力主要体现在未来能够产生的超额收益。在无形资产评估领域,收益法因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被广泛采用。通过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实质上是测算为获取该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未来收益所应付出的经济代价,即该资产在市场中对应的价值体现,反映的是获取其持续收益能力所需的资本投入水平。
游戏作品在策划、研发、公测上线及商业化运营的全周期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未来现金流的预估存在较大挑战;若仅依赖将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收益法来进行无形资产估值,往往建立在过于刚性的前提之上——即企业必须在“立即投资”与“完全放弃”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且决策一旦作出便需严格执行,这种模式忽视了投资所隐含的机会成本,也未能体现无形资产投资在时间维度上的灵活性与动态调整潜力。此外,游戏著作权作为典型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演变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在创造价值的能力、市场表现潜力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竞争和用户偏好变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需结合动态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
总体而言,基于企业经营决策高度刚性、未来收益可合理预测以及折现率恒定等前提条件的常规收益法,属于一种典型的确定性评估模型。该方法在相对稳定、发展成熟的无形资产估值场景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评估环境确定条件下的成熟型无形资产价值。然而,面对游戏作品著作权这类受市场趋势、用户偏好、技术迭代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显著的无形资产时,传统收益法极易因假设条件与现实背离而导致估值偏差,出现高估或低估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在保留该方法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对其评估框架进行优化与革新,引入更多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考量,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适应性,从而更准确地服务于游戏作品著作权等新兴文化资产的估值需求。

相关标签: 评估 房地产 行业动态

需要了解更多评估客堂?

联系我们,获取专业评估服务

立即咨询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评估师

评估师

评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