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法:通过测算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确定其价值。依据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假设与前提,收益法可衍生出多种具体应用形式。
市场法是一种通过参考与目标资产具有可比性的其他资产交易价格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已实现的交易数据,计算出反映市场共识的价量比率,即价格乘数。这些乘数可基于每股股价(如市盈率、市净率等)或企业整体价值(如企业价值/EBITDA、企业价值/收入等)进行构建。通过将这些乘数应用于目标资产的相应财务指标,可推导出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合理估值。该方法强调现实市场交易的参照意义,适用于有活跃交易市场且存在足够可比案例的情形。
资产基础法:通过将企业各项可识别资产的公允价值汇总,再减去所承担的全部负债,以此确定非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是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的重要方法。
经营属性与企业发展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估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对于正处于成长初期、具备向大型成功上市公司跃迁潜力的公司而言,其估值方法应随发展阶段动态调整。在早期初创阶段,由于持续经营的可行性尚不确定,未来现金流难以可靠预测,此时采用资产基础法可能更为恰当,能够基于现有有形与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来反映企业价值。当企业迈入高速增长期,业务模式趋于成熟、收入与利润持续扩张,此时使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非上市公司评估中通常称为收益法)能够更准确地体现其未来盈利能力与增长价值。而当企业达到稳定成熟期,市场地位稳固、盈利波动较小,其价值则更适合通过比较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或交易案例,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以体现其在资本市场中的相对价值水平。
在选取估值方法与模型时,企业规模是一项关键考量因素。对于成长性相对有限、尚处早期阶段的非上市公司而言,直接套用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数往往并不合适。若企业在风险水平与未来增长潜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那么以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基准进行估值便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此外,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其资产构成中往往包含多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这也增加了估值的复杂性与差异化要求。
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无需依赖的资产类别。这类资产通常与主营业务无直接关联,例如企业持有的超额现金余额以及未用于日常经营的投资性资产,均属于典型的非经营性资产范畴。从价值构成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整体价值应涵盖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总和。因此,在采用任何估值方法或模型时,都应将非经营性资产纳入考量范围,以确保估值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