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评估知识
专有技术,又称技术秘密、专项技术、技术知识或技术诀窍,是指那些能够实际应用于工业生产或非工业性质的生产性服务领域,仅在极小范围内的少数人员掌握,虽具备传播与转移的可能性,但其完整形态从未在公开渠道披露,也未通过任何工业产权形式(如专利、商标等)进行保护的技术信息与实践积累。此类技术通常具有机密性、持续演进的动态特性,同时兼具可传递与可转移的潜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专有技术价值评估主要依赖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基本方法。评估人员需结合专有技术自身的特性以及评估的具体目标,科学选择适用的评估路径。在实际操作中,专有技术评估通常服务于两大核心目的:其一是为成本摊销提供依据,其二是支持投资或转让决策。
当评估目的聚焦于成本摊销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资产完整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价值回收,并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在此情境下,成本法因其能客观反映专有技术的历史投入成本,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合规性,成为首选方法。若强行采用收益法进行摊销评估,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权益和费用的不实放大,产生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而当专有技术用于投资或转让时,交易各方关注的核心在于其未来持续创造经济收益的能力。此时,收益法凭借对技术未来现金流的合理预测,能够更真实地体现其市场价值,因而成为最合适的方法。
相比之下,市场法虽在理论上具有直观性和可比性优势,但受限于我国当前尚缺乏成熟、活跃的专有技术交易市场,难以满足其基本应用条件——包括存在足够数量且可比性强的交易案例、规范透明的定价机制等。因此,现阶段在专有技术价值评估中,市场法通常难以实施,暂不作为主流选择。
收益法作为评估专有技术投资价值与转让价值的重要手段,已在国内外实践中得到广泛采纳,被公认为国际通用的评估方法之一。基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将重点探讨专有技术在收益法框架下的评估原理与应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