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客堂

了解最新评估知识

无形资产如何赋能文化企业

#评估客堂 ·2025-09-19 08:17:31
文化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用于价值创造的资产除了实物资产,更主要的
文化企业所掌控的、用于实现价值创造的资源,不仅包括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更关键的在于其拥有的无形资产。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无形资产构成了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与其行业本质密切相关。在实际运营中,许多中小型文化企业虽无宽敞的办公空间,仅有几人团队、几台电脑,却凭借卓越的创意、品牌影响力与知识产权,实现了远超其物理规模的价值产出。例如,谢霆锋于2003年在香港铜锣湾创立的是一家当时中国唯一实现全数字化后期制作的公司,团队仅11人,却经过十余年深耕,发展为国内顶尖的视效制作企业,年营业额突破60亿元。再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近期公开表态,直指上海迪士尼“依赖重复使用既有IP形象与内容,缺乏实质性创新”,并自信宣称:“只要万达在,就能让迪士尼在中国市场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内难以盈利。”这番言论不仅揭示了以IP为核心资产的文化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局限性,也引发人们对中国部分主题公园与文化产业园区长期存在的“复制模仿、圈地开发、项目停滞”等结构性问题的深刻反思。本质上,文化企业的核心产出并非实体产品,而是精神内容与服务体验,其价值创造过程高度依赖于品牌、版权、创意、技术、内容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运营。
 
在探讨文化产业实践的理论框架时,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与文化资产这三个概念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理解文化价值生成与转化的重要维度。

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化中具有传承价值、可被开发利用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与动力源泉,文化资源本身具备公共性和共享属性,因其并非私人独占的资产,往往难以确保投资方获得排他性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投资风险。类似“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也揭示出:某些资源丰沛的区域,反而可能出现发展迟滞的反常趋势。由此可见,文化资源若要真正释放其经济潜能,转化为可持续的投资价值,就必须经历有效的转化过程——无论是通过创意转化、技术赋能,还是市场化重构。唯有如此,方能增强投资者信心,使文化资源由潜在要素转变为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前行的核心动力。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拓展,将资本范畴重新界定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三种主要形式。其中,文化资本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素养、知识积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资源禀赋,体现为一种影响社会地位与机会分配的隐性优势。布迪厄特别强调,文化资本并非孤立存在,其关键价值在于具备向经济资本转化的潜力。然而,他并未系统阐明这一转化过程所依赖的具体条件与实现路径,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空白。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向文化企业转型,这一过程促使文化资产的性质发生深刻转变,进而推动了“文化资产”这一概念的逐步普及与深化。伴随多元所有制文化企业不断涌现并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浪潮,文化资产的内涵与外延也持续拓展。当前,广义上的文化资产已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产权,更涵盖文化领域内各类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创意资源、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机构的经济资产等,构成了一个涵盖生产、运营、传播与价值实现全过程的综合性资产体系。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产权界定较为模糊,呈现出明显的历史延续性、社会建构性与代际传承性,其价值实现需依赖特定转化路径才能纳入经济体系,且不局限于固定的范畴或边界;相比之下,文化资产则具有明确的取得成本,能够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中产生实质性的效用,体现了现实可操作性、排他性以及创造性的特征,通常归属于企业内部资产体系。唯有当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成功转化为文化资产,特别是形成无形资产形态时,才能真正参与到文化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这一转化过程不仅依赖人力、技术、资金、土地等常规生产要素的支持,更关键的是,创意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它不仅是推动文化价值实现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来源与根本途径。这一观点在文化产业实践中已形成广泛共识。
 
文化企业的迅猛发展,始终与外部资本的有力支撑密不可分。那些具备优质内容、前沿技术、创新产品、高效渠道以及强大平台的文化企业,往往更易赢得资本市场的关注与投入。如今,文化企业获取资金的路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府扶持资金,或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是日益多元化——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纷纷涌入,形成了更加开放和活跃的投融资格局。这种融资模式的演变,不仅反映出资本对文化产业价值的重新认知,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生态的深刻变革。 以艺术品及其衍生品为例,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其从创作、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全流程正经历重塑。线上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营销空间,同时提升了交易效率,缩短了流转周期。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推动了资产的可确权、可分割与可交易,催生了NFT、数字藏品等新型金融形态,使艺术资产的价值实现方式更加多元、灵活。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商业潜力,也赋予其更强的金融属性,从而吸引更多资本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升级。
 
在经济学家德·索托的著作《资本的秘密》中,一个核心观点指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繁荣程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构建起一套高效的机制,将无形或未被充分利用的资产转化为可流通、可抵押的资本,从而激活经济潜能。
 
将资产转化为资本,对文化企业而言涉及两个关键阶段。首先是明确界定无形资产的范畴,并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确保其独特价值不受侵害;其次是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估工作,使其具备进入市场流通的资质与条件。唯有如此,原本静态的资产才能真正激活为流动的资本,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各展所长、物资各尽其用、产品顺畅流通、各方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文化企业以创造精神内容、传递思想价值、弘扬文化理念为核心使命,其根本依托正是无形资产所释放出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广泛的社会效应反过来又不断滋养和增值无形资产,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是文化企业得以立足的根本,更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内在逻辑。
相关标签: 评估 房地产 行业动态

需要了解更多评估客堂?

联系我们,获取专业评估服务

立即咨询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评估师

评估师

评估师